沒有“我”時,我才特別快樂
發布時間:2025-07-03 12:23:25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評論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寶寶也是哲學家》里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注意力“高度渙散”與“高度集中”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狀態其實殊途同歸,都可以引發某種“無我”的感受。我
。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寶寶也是我哲學家》里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注意力“高度渙散”與“高度集中”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狀態其實殊途同歸,都可以引發某種“無我”的特別感受。
我們已經明白,快樂服用致幻劑之后那種“自我消融,我天人合一”的特別感受是注意力高度渙散時產生的主觀體驗。
與此完全相反的快樂狀態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將所有認知資源集中于一點。我這對應的特別主觀體驗就是心流(flow),“這種體驗來源于完美而有效地執行自己的快樂計劃,如跳舞、我投籃或完美地寫作”。特別處于心流狀態時,快樂人們會全神貫注于自己正在完成的我任務,意識不到時間的特別流逝,甚至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快樂存在。換句話說,人們在產生心流時有種強烈的“忘我"感受。
迷幻→注意力高度渙散→無我;
心流→注意力高度集中→忘我。
有趣的是,“無我"與“忘我"這兩種體驗,都經常與“狂喜”的情緒聯系在一起。我們能在各種資料里看到人們描述自己如何在迷幻或心流狀態下感受到狂喜,走上人生巔峰。
這樣看來,“自我”簡直就是快樂的天敵。而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悖論:照理說,感受快樂的主體應該是“我",難道不是“我感覺很快樂”嗎?可偏偏就是在感受不到自我的這兩種極端狀態下,人們才很容易體驗到極致的快樂。
請回想一下,你在哪些場合下能體驗到“無我”,哪些場合下能體驗到“忘我"?你有沒有在這些場合里體驗到強烈的快感?你會如何解釋“沒有我時,我才特別快樂”這個奇怪的悖論呢?
相關文章
- 提到羞怯,我們并不陌生,甚至身邊就有不少具有羞怯心理的人,我們知道,這種心理會影響社交,影響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心理呢?杭州心理咨詢公司為大家分享幾點擺脫方法。 羞怯就是害羞2025-07-03
- 焦慮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過度擔心和害怕,常常伴隨著身體上的不適,如心悸、出汗、肌肉緊張等。焦慮癥患者會感到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維。焦慮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自我調整是治療的重要2025-07-03
- 生活中,許多夫妻為了維系感情,付出了許多努力。婚姻中的爭吵卻時常成為一種讓人無法擺脫的困擾。這些看似瑣碎的矛盾,卻往往演變成一場世紀之戰,使家庭陷入混亂。婚姻并非只有在步入禮堂后才會出現的問題,相反,2025-07-03
- 導讀理解叛逆期叛逆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段不可或缺的階段,孩子在這個時期往往充滿挑戰和抵抗,對家長的話語和教導產生抵觸情緒。理解叛逆期意味著要明白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變化,而不是孩子對家長的距離或對家2025-07-03
- 女友提出分手,男人們通常會怎么做呢?他們會向身邊好友尋求幫助,得到一些所謂“過來人”的建議,對女友進行消息轟炸以表明自己的復合決心,做很多浪漫的事來打動女友,期待挽回這段感情。而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2025-07-03
- 最近有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女人掙錢是出于何目的?我們看到的答案千差萬別:比如,為了實現個人經濟獨立,走向經濟自由;為了在婆家贏得一席之地的話語權;為了防止老公的出軌,選擇投身職場;面對家庭經濟危機,確2025-07-03